压岁钱
邹文彬
岁月的羽翼,掠过光阴的河流,寒暑易节,新春悄然而至。
“辞旧迎新新年到,出门一定要问好,长辈夸我有礼貌,压岁红包不会少……”一曲童谣拨动了人们心中那根甜蜜的琴弦。回眸儿时过年的情景,快乐之情莫过于收到压岁钱的喜悦。
记忆里,我第一次收到压岁钱还是6岁那年。吃过年夜饭后,平时严肃的父亲亲切地把我们几兄妹叫到堂前,笑容可掬地拿出几个红纸包,依次地分发,并郑重地叮嘱我们:“不可乱花,留着买文具。”我们鸡啄米似的点头“嗯、嗯、嗯”,其实父亲刚跨出堂屋门,我便迫不及待地拆开红纸包:两角钱!我心花怒放。可别小瞧了这两角钱,在上世纪70年代初,对于一个山旮旯里的农村孩子来说,两角钱就是一笔“巨款”。于是,我一晚上翻来覆去睡不着,直盼着大年初一赶快到来。
大年初一最开心,我蹦蹦跳跳地朝着村里的代销店跑去,早把父亲的叮咛忘到爪哇国了,用两角钱买来自己向往已久的木制玩具手枪、玻璃弹子和鞭炮。然后,带着那些“宝贝”,高高兴兴地与村里的小伙伴去疯玩,直到傍晚才回家。由于玩枪战,把新衣服的扣子弄掉了两颗,放鞭炮时又在衣服上烧了一个小洞,压岁钱也花得精光,到家时,自然是要被父母嗔怪。
正月初二开始,我们兄妹几个跟随父母去外婆家拜年。说是去拜年,其实是盼望外婆家给的压岁钱。不到3天时间,我就得了五六个红纸包,加起来有一块多钱呢!现在回想起来,心里仍觉甜蜜蜜的。
我清晰地记得,上到初中、高中以后,过年时收到的压岁钱就越来越多了,从十几元到几十元再到上百元。虽然压岁钱看似多了,但是却没有儿时那样的纯真快乐了。
在古代,压岁钱原本是为了“压邪攘灾、喜庆祈福”。传说古时有一位老来得子的父母,在年三十晚上害怕孩子被怪“祟”所害,于是就将包有八枚铜钱的红纸包拿给孩子玩,孩子爱不释手,就连睡觉时都要把这些铜钱放在枕头边上。有一天夜深人静时,忽然一阵大风吹开了家门,孩子父母顿时手忙脚乱,就在怪“祟”快要抱起孩子之时,枕头边的铜钱倏地发出了刺眼的亮光,把怪“祟”吓跑了。事情传开后,人们都认为是八枚铜钱保佑了孩子,于是,孩子父母的这一做法就在当地流传开了。打那时起,过年就有了给孩子“压祟钱”的习俗。由于“祟”和“岁”的读音相似,后来“压祟钱”也就变成了“压岁钱”。
如今的年,虽锦绣如织,却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滋味。时过境迁,回首斑驳的流年,儿时那收到压岁钱的愉悦之情还时常地浮现在梦呓中。
(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委政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