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萨日朗”推动“事心双解”
草原“萨日朗”推动“事心双解”
吉林前郭县探索建立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
法治日报记者 张淑秋 刘中全
“你看这事儿整的,要早知道是这么回事,我就不去县里上访,也不会给政府添麻烦了!”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前郭县)哈拉毛都镇先锋村村民杨某对萨日朗小组工作人员说。
原来,杨某是一名果农,前不久他看到别的果农拿到国家清收还林补贴,而自己却没有,情急之下便到县里“讨说法”。
萨日朗小组立即协调县委政法委、县人民检察院、县林草局等单位成立工作组开展调查,最终确认杨某的果树地已经纳入林地清收政策范围,之前没给他发放相关补助,是因为当年他的果树成活率没达到标准。工作人员耐心给杨某讲解相关政策,并表示待果树的成活率和保有率都能达到标准后,将给他补发补助。对此,杨某表示将好好照顾果树,争取全部成活。
萨日朗为蒙古语,即山丹花,寓意为团结、和谐。前郭县积极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聚焦群众需求,彰显民族特色,成立萨日朗小组,探索建立以民族特色为牵引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让社会治理体制愈加健全,风险防范能力全面提升,治安防控体系更加坚实。
构建具有民族特色矛调机制
“如今我不仅有了承包地,这些年的损失也有了着落。”前不久,王某夫妇再三感谢萨日朗小组,并真诚邀请大伙去他家做客。
王某是浩特芒哈乡土莫文德尔村村民,在第二轮土地承包时,王某一家按照实际人口分得了承包地,20多年来一直在耕种。2018年,韩家店林场开展林地清查工作时,发现王某耕种的土地为国有林场的林地,在林场执行清收工作时,王某夫妇出面阻止并与林场工作人员发生争执。
“我觉得还是应该依法解决问题。”王某找到萨日朗小组寻求帮助。萨日朗小组协调县纪委监委、县信访局、县林草局等部门成立工作组,先后来到村里和韩家店林场,翻阅历史台账,走访村民,还原事实真相。通过共同努力,王某与乡政府和县林草局达成协议,王某的承包地由乡政府协调村委会解决,王某这几年的经济损失由县林草局参照浩特芒哈乡土地承包价予以帮助解决。
“前郭县着力在上下联动、合力调处上下功夫,探索建立了一整套符合前郭县实际的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前郭县综治中心主任唐丽岩说。
2019年8月,前郭县探索建立了以民族特色为牵引的矛盾纠纷化解新模式。依托各乡村综治中心和矛调中心组建萨日朗小组,由各乡(镇)村(社区)综治中心工作人员、各专业工作队和志愿者三部分人员组成,由县委政法委统一协调相关事宜。目前共组建乡级萨日朗小组22个、村级萨日朗小组254个,配备22个乡(镇)政法委员,实现乡(镇)、村(社区)萨日朗小组人员全覆盖。组织县直29家单位60余人参与,针对金融、土地、婚姻家庭、物业、医疗、住建、环保、林草、民生等矛盾风险易发多发行业和领域,建立10个专业工作队。成立萨日朗志愿者协会,招募志愿者1.8万人,征集调解人员1322人,广泛动员政治素养好、业务能力强、心系百姓的年轻人,特别是优秀年轻党员加入萨日朗小组。
推进打造城乡综合治理平台
据了解,前郭县委政法委始终坚持高标准建设各级综治中心,综治中心、矛调中心、大数据中心、政务服务中心整合,公安、民政等34个部门集中入驻办公,实现社会治理、矛盾调处、公共服务等多功能于一体,让群众“最多跑一地,一地全办结”。
“全县22个乡镇254个村(社区)全部按照标准打造功能齐全、服务集中的‘一站式’综治中心。”唐丽岩介绍说,他们建立健全首问负责、信访联处等11个工作机制,让百姓在自家门口办业务解难题。目前,各级综治中心日均受理、办结业务2000余件,实际办结时限比法定时限整体提升80%,群众满意率达97%。
切实将矛盾隐患化解在基层
与此同时,前郭县还成立了“乌兰志愿者”协会。该协会作为党委领导、社会各界群众自愿参与的爱心对接平台,坚持深入街道社区和乡镇村屯,积极参与疫情排查、贫困帮扶等工作,在社会治理、平安创建、矛盾调解工作中主动发挥作用。截至目前,共开展各类志愿服务1200余次,参与志愿者活动5万余人次。
“萨日朗小组将矛盾纠纷调处作为工作核心,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化解和预警,切实将矛盾隐患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唐丽岩说,各乡(镇)、村(社区)萨日朗小组工作人员依托综治中心,常态化入户走访群众,及时梳理、认真分析矛盾纠纷。能调处的及时调处,对重大、疑难矛盾依法依规集中化解、多元调处,对不适宜调解或者调解不成的,及时引导当事人通过仲裁、行政、司法等法定途径解决。调解组织主动与信访部门协调对接,将受理范围内的信访事项及时导入信访接待窗口,积极协助责任单位做好化解工作,着力推动“事心双解”。
据了解,自萨日朗小组成立以来,共化解矛盾纠纷2850件。其中县级萨日朗小组牵头化解56件,各乡(镇)萨日朗小组就地化解2794件,协调跨市域、县域调处8件,把上访变下访,着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进一步提升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